生物学院吴双同学学术论文入选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海报展
7月16日至7月28日,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asic Science)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会议的系列活动之一,大学生、研究生海报展也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同步展出,旨在为国内外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我校生物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双同学的学术论文海报成功入选,在此次大会上作成果展示,受到国内外顶尖学者的高度评价。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是国际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本届大会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办,重点围绕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并有8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1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50余名各国院士在此发表高水平学术报告。会议期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5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80余名学生通过学术海报的形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方向。吴双同学是我校唯一入选大会海展的研究生。
吴双同学的学术论文海报由邬荣领老师指导,内容为《复杂疾病的代谢物理模型》。人类疾病涉及复杂的代谢改变,代谢物已成为早期识别高危个体和疾病预防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然而,目前的研究方法只能表征单个关键代谢物,而没有考虑到复杂疾病是多因素的、动态的、异质性的和相互作用的现实。这项工作利用统计物理模型将所有代谢物整合成双向、有符号和加权的交互网络,并追踪从一种代谢物到另一种代谢物的信息流,以及这种信息的流动如何导致健康状态的变化。将疾病的发生视为代谢物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整合了生态位理论和进化博弈论的概念,通过建模来解析一个健康状态中的代谢物是如何通过自身表达和其他代谢物影响而重塑的。这里将自身独立成分作为节点,将代谢物间的互作关系作为边编码到定量网络中,并应用GLMY同源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健康状态从共生到失调的拓扑变化。该模型在真实数据中的应用能够识别到几种中枢代谢物及其相互作用网络,它们在炎症性肠病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模型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治疗这些疾病及其他疾病的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梁丹; 审稿:焦隆